南京及周边城市年俗大盘点
导语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京都市圈内各市有哪些特别的年俗呢?
炒素菜、赏春联、打酱油、走太平……老南京人过年时,餐桌上少不了一盘色彩丰富、清香四溢的“炒素菜”(也叫什锦菜)。南京人的‘炒素菜’就是将各种蔬菜放在一起炒,有的还会加黄豆、豆腐干等。过去物资远不如现在充足,冬季蔬菜产量又低,南京人就将‘炒素菜’作为春节期间的储备菜。久而久之,成了南京独特的年俗之一。
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南京都市圈内各市有哪些特别的年俗呢?
扬州:以文“会”春节
扬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,文化底蕴深厚。而这份文气,也从扬州的年俗里透出来,长辈带着孩子走街串巷赏春联便是典型表现。
“通过赏春联可以了解一家人的文化底蕴、所思所想,也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春联。”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江苏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曹永森介绍,“虽然现在买春联很方便,但依然有不少扬州人习惯自己创作春联或者特地请人写春联,这体现了扬州这座城市浓郁的文气。像我们家,写春联这项任务就落在我身上,今年还有几位老友请我帮忙写春联。”
春节期间,走亲访友是常有的事。此时,橘子成了扬州人接待客人的必备之物。曹永森说:“吃橘子,寓意新年‘走大吉’,是主人对客人真心的祝福。拿到橘子后,客人要么当场吃下去,不吃也要带走。”
镇江:用食物追求美好寓意
“红烧带鱼(或鲶鱼、鳊鱼、鲤鱼)、糖醋豌豆苗、水芹菜”,这是除夕夜镇江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3道菜,分别寓意代代有余、年年有余,甜蜜安稳,万事顺心顺意。次日即大年初一,红枣茶、糯米圆子则是镇江市民必吃的早茶,有着早日发财、早生贵子、团团圆圆的寓意。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副馆长罗戎平说:“镇江人非常重视吃食,春节期间更利用食物名字追求美好的寓意。除了上面说的,柿饼、长生果、年糕也是春节期间镇江人不可少的零嘴。”
“打酱油”则是镇江另一项特别的年俗。罗戎平介绍说:“镇江的香醋和酱油非常有名。‘打酱油’打的不仅是酱油,还有香醋。春节前,镇江人拿着桶去供应点打一些酱油和香醋回家,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20余年。打过酱油,这年才有年味。”
滁州:“走太平”火遍周边地区
“滁州市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有50人左右。得益于此,滁州各乡镇在春节期间会开展花灯、小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。”滁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武佩河说,“其中,最具特色的当属全椒县‘走太平’。”
“走太平”又叫“正月十六走太平”,是滁州全椒县独有的汉族传统民俗,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。正月十六这天,将有许多市民走过该县的太平桥,祈求新年平安健康。也会有大量的民间艺人一边表演,一边过桥,还有许多民俗表演团队停留在太平桥两侧表演。不少小摊小贩当天也聚集在太平桥附近,买卖年货,节日气氛非常浓烈。武佩河说:“近几年,‘正月十六走太平’的人数越来越多,能达到30余万人。不仅有滁州当地人,还有南京浦口、马鞍山、合肥等周边地区的市民前来参与。”
马鞍山:民俗活动欢乐过春节
春节期间,各乡镇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庆祝春节,如湖阳镇的“打水浒”、陶庄的“陶庄滚龙”、银塘镇的“黄陂龙灯”、雨山区的傩戏等。
“打水浒”是一种集武术、舞蹈、健身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,演员按照《水浒传》中的人物化装登台,表演主要分为徒手单练、徒手对练、器械连场练、器械众场练等。观众可以从演员的扮相、使用的“兵器”中分辨出林冲、关胜、吕方、鲁达等人物形象,十分有趣。该市文化委工作人员说:“这些民俗活动大多历史悠久,比如起源于清朝的‘黄陂龙灯’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。春节期间开展这类民俗活动,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,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。”